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公司内部开始以组织部门为单位进行划分。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样,公司才可能将关联的任务和活动归整起来,并集中资源。
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挑战。为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公司需要确保各部门之间共同合作运行。组织必须反复地处理和解决相关结构上的问题。当然,这是常识。大多数公司会采用组织结构图,来体现其组织内部某一组织单位的员工如何与其余单位进行合作。
然而,仅仅为了实现部门及其员工之间的流畅互动而创造结构条件是不够的。公司必须创造环境,让员工“想要”互动。
部门——是一个社会群体?
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了解到各种各样会阻碍群体协作的现象,例如“内群体”vs“外群体”,以及刻板印象。尽管这些现象并未明确描述组织单位的协作,但它们揭示了群体内的个体通常会对来自其他群体的个体存有保留意见。
各种研究和实验表明,当群体内的个体拥有非常相似的社会因素时,群体内的归属感会特别明显。社会相似性不仅限于教育水平和收入阶级等因素,还包括性别、肤色和爱好。似乎有理由认为,具有专门职能的部门往往有着相似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基于这一前提,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这样一个部门会在公司内部形成自己的社会群体。
内群体、刻板印象和外群体的形成
这种内群体的形成,让一个人从心理上将自己归为这个群体的一员,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内群体的偏袒心理,并且不会对外群体产生类似的偏袒心理。人们对内群体的这种偏好和亲和力,凌驾于外群体、或者任何被视为内群体之外的人之上,这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职场中体现出来。
你是否经常听到这种略带幽默、实则暗含贬低的称呼,被用来形容你组织内的团队?“EDP的那些书呆子”、“那边那些家伙”、“生产部的蜗牛”。此外,外群体通常会被作为目标无法达成、或目的未能实现的借口。“‘我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都是会计部在拖我们后腿”、“‘如果’市场部更靠谱点,‘我们’早就能卖掉新的产品线了”。这种“外群体”思维可能会导致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不想一起工作。
这些保留意见大多是偏见,并且随着群体与其它群体的隔离,偏见会进一步加剧。无论结构条件是否完备,这种循环都会致使公司内部无法再进行有效的跨部门协作。
为了对抗这种现象,公司应该定期举办联合团队建设会议。在团建期间,应将来自不同部门的个人分配到团队,共同完成团队建设活动。并且,活动可以对不同部门间的合作进行探讨。
Beat the Box使各部门团结起来
在体验式团队建设活动——Beat the Box中,所有人都被分组组成小团队,每个团队的桌面上都有一个封闭的箱子。参与者将通过一个简短有趣的预告视频了解活动:一个神秘的嗓音向所有人发出挑战,要求参与者在90分钟内停止一个倒计时的计时器。在这个上锁的箱子里,有上锁的手提箱,里面有你需要的所有工具,因此参与者必须通过谜题打开所有的箱子。在活动初期,参与者都认为这是一场比赛,因为参与者都被分组成了不同的团队,显然所有的群组都拥有相同的材料,且活动里没有任何关于合作的指示。
一开始,所有团队都试着尽快打开自己的箱子或手提箱。但是,随着游戏进行,团队意识到他们也需要其他团队的成果,才可能停止倒计时。因此,团队(相当于部门)必须分享成果(相当于工作成果),才能及时地停止倒计时(相当于实现公司目标)。
团队建设增强了跨部门合作
该团队建设侧重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改善部门间的协作:一方面,整个群体被打散组成小团队,因此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必须一起合作。这种积极的合作和相关联的共同目标有助于消除偏见,从而缓和内群体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另一方面,这个活动以一种玩乐的方式提醒参与者,公司各部门万万不可忽视企业的共同目标。